杨紫 | 不完美的提丰:伍伟个展“无阻”中的艺术
左:《163本书》,170 x 110 x 25 cm,书籍,2012 / 右:《增减》,40 x 40 x 42 cm,纸,2012
后者肯定比前者接近格林伯格的“完美”(1),却肯定算不得他要的“完美”。在格林伯格那儿,“艺术将自然中拒绝精简化的东西压缩进统一性之中”(2)。这“统一性”,与现代文明中稀松平常的破碎和繁扰相对。在现代主义艺术中,它表现出的形式是纯净,是视觉可以感知的均匀密度,是“满幅”的、去掉了“戏剧性”的“装饰性”(3)。这样才“完美”。《增减》中的虎毛是破坏这种品质的祸首。按这个逻辑讲,《163本书》比《增减》琐碎、具体,《增减》是《163本书》“进化”来的高阶版本。下一步,删除纸上龇出的毛,就好了。
《白泽图》,110 x 79 x 70 cm,纸,2016
可伍伟压根没想过“完美”。“减”的时候,他还在念叨着“增”。《白泽图》(2016)是《增减》的放大版,压在黑铁板上,长出几十只黑眼珠。伍伟还跑到河南打虎亭汉墓去,打通关系,把缩小版的《增减》放到布满石刻图像和彩色壁画的墓穴间,给三四个观众展了一个下午。后来,在柏林,纸上了墙,贴满一面,木头、金属、亚克力的零件点缀着通红的战幕——作品以《山海经》里会钓鳌的巨人族“龙伯”命名,他们也是些不安分的家伙。
2020年伍伟的个展叫“无阻”——这次,他作品的形式的确没有受到现代主义既有框架的限制。他找来一辆报废的桑塔纳轿车,掏空车体,挖出零件,上漆、抛光,在安安合适之处黏贴他标志性的纸皮毛。陈列在展示台上,车像一头被屠宰、肢解的兽,精心装点后,准备奉上祭台。车的一些部件是对称的,比如发动机罩或者前挡泥板,经受冲压,现出几何状的孔洞和线条,与古代的鼎纹神似——鼎本来是中国古人烹煮和盛贮肉类的青铜器具,是祭祀礼器。作品叫“提丰”。那却是一位希腊神话里的巨人神,他曾与宙斯挑战,壮烈地失败了。赫西俄德在《神谱》里这样描绘那惨烈的场景:
个展“无阻”现场,当代唐人艺术中心,北京,2020
个展“无阻”现场,当代唐人艺术中心,北京,2020
注释:
(1) 在收录于《艺术与文化》的《“美国式”绘画》一文中论述马克·罗斯科的绘画时,使用了“完美”一词。而格林伯格论述罗斯科时又提及了其他艺术家对罗斯科的影响。原文为:“罗斯科像受益于史蒂尔那样受益于纽曼这一事实,丝毫也无损于他的卓然独立和独一无二,也无损于他的完美”。
(2)《20世纪艺术批评》,沈语冰,第159页,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。
(3) 格林伯格叙述中的“装饰性”与我们日常所提及的有所区别,这个概念的提出是针对于西方传统绘画中对戏剧性效果——例如“在墙上挖一个幻觉的盒子版的洞穴”——的强调。他所叙述的装饰性必须为自身的手段所超越,才能达到统一性。
(4)《工作与时日》,(古希腊)赫西俄德,第51页,商务印书馆出版。
(5)《艺术与文化》是格林伯格在20世纪40年代、50年代发表于《党派评论》《评论》《艺术》等期刊的艺评文章的结集。
(6)参考并摘录于张晓剑所著《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 ——围绕极简艺术的批评案例研究》。该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“弗雷德与艺术本真性思想研究”(13CZX087)的阶段性成果,部分内容曾发布于中央美术学院主办的“观念之道:2018国际雕塑研讨会”。
(7) 格罗伊斯在《评格林伯格<艺术与文化>》一文中论述这样一个观点:“格林伯格把庸俗艺术重塑为现代性的唯一真正的审美表现,是过去时代辉煌艺术的真正继承者。格林伯格通过使前卫艺术简化为这种艺术可分析的、可批评的解释者角色,从而重新定义了前卫艺术。下一步只能是把这种分析方法从传统艺术转移到它合法的继承者——也就是庸俗艺术上。绝非偶然的是,他对待大众庸俗文化的关键态度常常被指责为有精英意识,以及反映出处于统治地位资产阶级那种反民主的、傲慢的态度。”
(8)伍伟在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攻读硕士学位时,系统研究了现代主义及之后的西方艺术。在柏林驻留和游历时,这部分艺术史亦是他的重点考察对象。
(9) 在河南方言中,“带劲”既指“能引发人兴致的”,也指“有力量的”。
杨紫
独立策展人。他于2020年获选为首届“希克中国艺术研究资助计划”研究学人,并担任画廊周北京评委;2019年担任年度华宇青年奖初选评委;他曾入围2017 Hyundai Blue Prize年度艺术大奖。
杨紫曾任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策展人及公共项目总监,编纂王音、刘韡、徐震、曾梵志等知名艺术家画册,并策划多场展览及公共项目活动,挑战着策展既有的框架和合作模式,策划了“例外状态:中国境况与艺术考察2017”“Pity Party”“敢当:当代神石注疏”“韶华”“金汤”等群展,赵半狄、谢南星、卜镝、张允菡、杨露子、尉洪磊、朱昶全等艺术家个展。
杨紫具有近十年的艺术评论写作及策展经验,2011年,任《艺术界LEAP》杂志编辑,并为《艺术界LEAP》《艺术论坛》中文网和《艺术新闻中文版》等杂志撰写文章,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、宗教学系。
北 京 | 香 港 | 曼 谷
BEIJING | HONG KONG | BANGKOK
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B01&D06,100015
B01&D06, 798 Art District, No.2 Jiuxianqiao Road, Chaoyang Dist, Beijing, 100015
T: +86(10)59789610 | F: +86(10)59789379
info@tangcontemporary.com | www.tangcontemporary.com